|
人生中的高考 如果你想考試考好,無數的事實和歷史都證明,必須先藐視高考,看不起高考,甚至認為高考是一個“混蛋”。凡是把高考奉若神明、把高考看作一次定終身、患得患失的,都不可能正常發揮。因為它妨礙了你知識的積累,使很多人達不到他原本成就的表現。往往成績很不錯的,后來發揮不好,連本科線都沒進去,這種情況是很多見的。應該這么想:如果你在重點中學——考上重點大學肯定沒問題!我有這種自信,我上重點大學的幾率是最高的。另外一部分:我在一般的中學,如果我能考上大學就證明我進步了,超越了自我,以后會挖掘出更大的潛能。
現在,考生存在的最大焦慮就是認為高考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一生。“考不上大學怎么辦?對家長沒法交代,對老師沒法交代,對同學沒法交代,對自己沒法交代……這么多和高考無關的壓力,將會把你對高考的沖刺力量徹底擊跨。高考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看待人生中高考的位置和地位。如果你還不想去解決這個問題,那么,你的考試成績將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送過27屆高中畢業生的資深教師認為:首要解決的是考生對高考的價值觀的認識問題,正確對待高考中的得失。可能有些同學說,我也認識到了不應該害怕高考,不應該過度的緊張,不應該晚上睡不著覺,但是我做不到。在這里我們把以下資料羅列給大家,凡是有考前緊張,對高考期望值過高的同學,希望你們每天讀一遍,或者是每周讀一遍:“知識改變命運”——這是罌粟花一樣美麗的謊言。現在的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亞洲首富松下、華人首富李嘉誠、臺灣首富蔡萬霖、澳門首富何鴻燊……沒有一人是大學畢業。毛澤東上的是小師范, 周恩來是中學畢業,鄧小平是小學三年級、成龍是小學負三年級……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知識在人的成功因素中只占20%,而其他各種素質占80%。
大學是重要的,而且仍然是屬于基礎性的成才過程中的一段比較平穩寬敞的道路,但不是唯一的成才之路。人的成才主要靠實踐,在實踐中培育和發揮個人的一技之長。在科學發展史上,像發明蒸汽機的瓦特,發現電磁感應的法拉第,發明各種電器的愛迪生等以及前蘇聯偉大的文學家高爾基,中國著名的作家高玉寶等都沒有上過大學。他們的成才主要靠實踐,靠終生勤奮、終生學習。
學生中除了從名牌大學畢業以后,在實踐中取得很好的發展的許多例子以外,還有大量的從一般院校畢業或者沒有考上大學的。在他們中間,現在取得重大成就的例子也很多。比如說一位83年從南通電視大學畢業的女學生,考取了國內一所名牌大學的研究生,在取得碩士學位后,去美國 留學,讀完博士,在一所著名的大學,當上了教授。七十年代的一位學生在南通教育學院英語專業大專文化的基礎上,通過刻苦自學在80年代初考上了華東政法學院的研究生,后又讀完博士,成為我國法學界的后起之秀。一位83年從揚州師范學院物理系畢業的學生,他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家境貧寒,工作兩年后,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學理論物理專業的研究生,取得了碩士學位后,89年以優秀的成績取得以獎學金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生的資格,現在在美國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科學研究工作。
像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既有少數考上名牌大學走上工作崗位顯得平庸者,又有大量的從一般院校畢業的,甚至僅是高中畢業而業績顯赫者。這說明,人的發展的決定因素在于自身有健全的人格。
緩解緊張第二項,建議:每天聽莫扎特C大調長笛和豎琴協奏曲10分鐘。
考前二十天
第一,調整生物鐘,不要晚上天天備戰。
許多同學,晚上復習得很晚,甚至有些同學夜越深,大腦越興奮,晚上不能安然入睡,該睡不睡,該醒不醒,第二天上午頭腦昏昏,處于抑制期。這種狀態,顯然不利于高考。因此,必須調整大腦生物鐘,使之與高考“合拍”。假如現在離高考只有20天了,不要期望再開20個夜車,能增加多少知識和能力。生物鐘的錯亂會使你從小學到高中畢業的十二年來辛勤勞動所積累起來的智能潛力在高考中大打折扣,這無疑是得不償失的事。
第二、建立自己對知識儲備的認識。
平時一定要做題,不能手生,但要脫離題海,遠離偏題、怪題。許多試卷為了表明它們的權威性,把題出得過偏,過怪、過難,使你認為自己對知識掌握不好。而高考是一個標準的、中性的、平衡性的題。因此,高考過程中70%的知識都是基本點,30%才是偏難題,只要你拿到70%的分數,上個本科是不成問題的,剩下的30%能拿多少拿多少。
第三、讓家里該怎么過還怎么過。不要為了高考全家都不看電視,為了高考到處都弄得很安靜,要按照平常的樣子生活。
第四、考前,一定要到考場去轉一遍,最起碼要找到自己考試的房間號,避免次日緊張。準備兩套交通工具,在大城市一定要準備好自行車,親自跑一趟,在時間上、地點上做到心中有數。把筆、本、證件都做好準備。當你一切準備就緒,就對自己大聲說:“我已經做好準備了,有了打勝仗的信心。”
考試三天 考場上,應該先易后難,瀏覽全卷,看有多少題目。然后一題一題做,會做的先做,不會做的跳過去,最后攻難題。難題先攻高分題,剩下的能理解多少要寫多少。哪怕踩上一個兩個知識點,也會增加一分兩分。具體操作如下:
1、瀏覽全卷。應該對高考作一個樂觀的估計,這種國家級選拔人才的考試考的大多數是基礎知識、綜合能力,不會在偏題、難題、怪題上糾纏。為拉開檔次的生題、偏題、難題必定會有,但畢竟是少數,只要保證拿到基本知識點,即使是不碰偏題、難題,就近幾年的情況而言,考上本科將不成問題。
2、先熟易后生難。先做簡單題,后做復雜題,先用Ⅰ卷,后用Ⅱ卷,一般應按照從前到后的順序,若遇到偏題、怪題,可以暫時跳過,將會的、容易的先做完,把自己該拿的分數先拿到,不留遺憾,不會在考場上出現意外情況。然后,再回過頭來攻克“偏”、“難”,保證時間與分數的正比關系。
3、先高(分)后低(分)。在考試的后半段時間,在做Ⅱ卷時,尤其是做偏怪題時,就不必拘泥于從前到后的順序,哪題分高,先做哪題,以保證在同樣的時間內獲得更高的收益。
4、審題要保證有充分的時間。有相當的題目都學過、做過,一看就懂,可以直接下手,不用猶豫,但是,對一些不熟悉的、從未遇到過的、條件復雜的,尤其是尚未理解清的題目,要反復審題,不急于下手,免得花很長時間做無用功。在看清楚意思以后,才能著手嘗試。本身是解題辦法、技巧的信息源,其中的信息往往通過語言文字、公式符號或圖表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間接告訴應試者。試題的語言文字、符號、圖表十分精練,有些解題條件也可能是隱含的。所以,審題時,必須逐字逐句(有時還要對照圖表、圖像)仔細地看清楚,千萬不能為了圖快而引起誤導、誤解,力求從語法結構、邏輯關系、變化過程等方面真正看透題意,弄清條件是什么,結論是什么,它們分別與哪些知識(概念或規律)有聯系。
5、要懂得“分段得分”的策略。 高考中數理化的Ⅱ卷題中往往在最后會有一些大題目,中間有若干互相關聯由淺入深的小題目。有些綜合題雖然只一個答案,但解題有一個過程,要涉及幾個知識點,對于同一條題目,有人理解得深,解決得多,有人理解得少,解決得少,為了區分這種情況,高考評卷時實行解決多少給多少的評分辦法,這叫“分段給分”。多少年來高考評卷實際操作的辦法是“踩點給分”。即解決一個題目,涉及多少個知識點,每個知識點多多少少占一點分,考生書面答案踩上要考查的點,就給點分,踩得多就多給分。因此,部分理解的題目也要做,能得多少分得多少分。
6、每做一道題,要養成一次性成功的習慣,考場上的過程是一個時間段,不可能給大量的時間反復解后檢查。因此,要習慣于一次性成功,追求成功率。
贈心法口訣:盡人事,聽通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