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故事談不上久遠,有些景致近卻在眼前。在吉林市下轄的磐石市,原始森林遮天蔽日,綠色植被蔓延至遠近所有山巒漫。溪水混合著鳥語花香——這是白山黑水的經典地貌。
而在70多年前,這樣唯美的地方卻是英雄先烈戰斗的地方。怪石嶙峋處可能是一個掩體,陰暗的溝渠則是隱約可見的戰壕……這里是遠去的戰場。
走進吉林省磐石市城區西北郊外的紅石砬子紅色景區,歷史與現實交織。楊靖宇將軍在這里創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地區第一塊抗日革命根據地,密營、醫院、被服廠、槍械所甚至報社……在磐石遍地都是東北抗聯的遺跡。
i4S3u7Q147Qu42d7.jpg (43.52 KB, 下載次數: 9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12-10 18:38 上傳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發動侵略戰爭;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
生死存亡時機,楊靖宇受中國共產黨的指派,來到東北創立革命根據地,而磐石是重要的戰斗場所。當時的磐石,因扼守偽滿“都城”長春通往沈陽、旅順和往來朝鮮的咽喉,而顯示出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
楊靖宇按照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聯合各抗日武裝并形成遙相呼應之勢。至今,在磐石還傳揚著楊靖宇和“趙旅長”“馬團長”的故事。據《磐石縣志》記載,“趙旅長”原名趙寶林,“馬團長”原名馬立三,率領抗日舊軍隊,與楊靖宇的南滿抗日游擊隊發生過摩擦。
1933年7月,趙、馬約定攻打呼蘭鎮時,因受到數倍于己的增援日偽軍圍困而紛紛潰退,正在這時,楊靖宇帶領部隊沖殺進來打亂敵人陣腳,最終鏟除了“民會”頭子、漢奸地主高希甲。此一戰,不僅大大提高了南滿游擊隊在群眾和其他抗日武裝中的威信,還吸引了許多抗日軍紛紛來投,使磐石地區的抗日愛國運動空前高漲。
1933年9月18日,正是“九一八”事變爆發兩周年的日子,楊靖宇決定整編各路抗日武裝形成統一的、有堅強領導力的抗日力量。于是,在一個叫豬腰嶺的地方,楊靖宇召開了紀念“九一八”兩周年大會。也正是在那次大會上,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正式成立,楊靖宇任師長兼政治委員,李紅光為參謀長,宋鐵巖任政治部主任。
歷史就此展開。如今,靜靜的河邊已是一派和平景象,一座人民文化公園開辟出來成為當地村民開展各種文化活動的場所,幾棵老榆樹仍立在那里訴說著經歷的滄桑。磐石赤色游擊隊成立遺址、紅軍南滿游擊隊大汞洞密營遺址、中共磐石中心縣委機關遺址、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槍械所遺址……像珍珠般散落在玻璃河套的兩岸。
OtlfHhAcOj9zCt4F.jpg (28.76 KB, 下載次數: 8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12-10 18:38 上傳
mb91gJPWxvWh4zkK.jpg (93.79 KB, 下載次數: 8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12-10 18:38 上傳
因為執行了正確的軍事路線和群眾路線,抗日隊伍得到壯大,游擊區的規模也在擴大。“僅在一兩個月中,就發展了70余名黨員,2000余名反日會會員,100多名農民自衛隊隊員。”《磐石縣志》中記載。
而且人民軍隊有著嚴明的紀律,與群眾有著血肉不可分割的聯系,許多細節一直到今天還為磐石人民所津津樂道。他們說,人民革命軍盡管生活條件艱苦,但從不違規。在宿營時,未經群眾同意絕不進屋;夜里住在群眾家中,絕不占用火炕;吃群眾的飯、使用群眾的東西必須按價付錢。
壓迫愈甚,反抗愈烈。雖然敵人采取“歸屯并戶”、反修警備道等政策,給抗日根據地造成極大威脅,但是,磐石城內乃至輻射周邊的區域仍是抗日的戰場。到處是地下交通站和抗日聯絡點。
20世紀30年代,《生死場》和《八月的鄉村》風行一時。“‘人民革命軍’在哪里?”“革命軍在磐石,你去得了嗎?”成為當時心系東北、救亡圖存的經典對白。
在中國共產黨基層黨支部領導下,吉海鐵路工人僅1934年就破壞鐵路、燒毀橋梁達16次之多,從而有力配合了游擊區的反圍攻斗爭。據敵人資料記載,由于工人抗日活動活躍迫使日寇不得不派遣大批軍隊和鐵甲車保護鐵路。這也成為后來《紅燈記》真實故事的創作腳本。
1935年,繼東北人民革命軍將抗日的紅旗插在東北黑土地,楊靖宇開辟了以磐石為中心,輻射樺甸、輝南、海龍乃至伊通、雙陽、吉林等地,綿延數百里的游擊區域,當年2月,中共滿洲省委為了適應抗日形勢發展,將東北各抗日武裝統一領導成立了東北抗日聯軍,并通過了抗日聯軍政治綱領。后來,楊靖宇成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的總司令。 |
|